那時,出了電梯,到了出版社,
跟玲宜編輯稍微聊了一下儲蓄書籍的架構後,
離開前,她送了一本原本就在我買書清單內的書籍
《最後下班的人先離職》,作為初次見面禮。
看完後確實挺有感觸的,可能因為自己也年過30,
有些事在職場上跌跌撞撞摸索出來的,
在書內就有相當明確且實用的分享,
突然覺得:「如果當初有人這樣對我說該有多好啊。」
「把目光放太遠,會讓人忘記此刻雙腳正踏在地平面上,關於理想還是得胼手胝足,努力人人都懂,要找對方法才不會到頭來白忙一場。」-《最後下班的人先離職》
看到這句話瞬間勾起很多記憶,
在戰場要有良好的生存能力,懂得「思考」、「想」很重要,
但最終還是得一步步實戰過來,職場也是這樣。
在剛開始初入社會工作時,選擇了文創產業,
還算努力的自己,對於主管交辦的東西,就算上班時間不夠,
利用下班時間拼命趕也要趕出來,
回想起來,那些努力過的痕跡仍然相當清晰,
但卻發現,當時對文創的概念,其實還很模糊,
那些作業的過程中,不知道自己為了什麼努力,
這些努力又能達到什麼成效,能帶來什麼成果。
更不用說產品與品牌定位,客群分析等後續更深的東西
只有滿腔的文青熱血,單純覺得品質做得好自然就有人光顧
卻不懂好的商品如果配上好的行銷,成效會更好
文青也得吃飯,當初那些商業企劃、行銷作是作了,卻還是沒懂,
回頭看去挺逗的,因為當時如果有清楚認知到,
現實是:「文青也得吃飯,不是喝水照照陽光就會成長。」
那或許工作時更能一次到位,
後續也不用再多走一趟行銷職位,去補學沒學好的部分。
「新鮮人再聰明也不可能無師自通,有疑問很正常,不代表自己是弱者,千萬別悶著,犯了錯寧願相信Google,也不肯開口問。」-《最後下班的人先離職》
多詢問確實可以少去很多彎路,
雖然很多天馬行空、創新的發想,
在不知道框架時更容易出現,
但不管是行銷方案,還是程式規劃,
還是得落在確認彼此的需求、認知,
並在最後確定方案的可執行性。
剛出社會就懂得問、敢問,真的相當吃香,
以業務開發來說,有人帶,
不但在拜訪的過程中要注意的細節不用自己跌撞出來,
在談話的過程中有前輩旁聽,改正的速度也會比較快,
因為那些幾近重合的道路,
有些經驗前輩也是自己跌撞過來的,
而透過詢問,可能可以在 30 分鐘內聽完別人跌撞 1 年的經驗。
以行銷方案來說,
可能在過往已經有執行過
數個走期一個月A / B測試的經驗歸納,
所以什麼方案執行起來成效會較好
前輩們也因為過往經驗,會很快就能判斷是否適用,
而透過發問,更容易讓自己在短時間
將別人這些濃縮、跌撞過的經歷吸收,化為己用。
只是吸收過程仍要留意
形成這些經驗成果的時空背景需要仔細詢問,
有些過去成功的案例很可能是當時競爭者少,
而如今競爭者眾,大環境改變的前提下,
相同的方式就不太容易取得同樣的成功。
這對於有實體店鋪的營運者感受尤其明顯,
以台灣愛喝飲料的程度,現在可能有些街區,
不到100公尺,就有1間大苑子,1間茶湯會,
1間50嵐,1間迷客夏,
先不談販售品項、行銷活動是否贏過自己,
1000位來客/日,被2間瓜分,和被4間瓜分,
在行銷策略的安排,就應該要是不同模式。
「時間管理失當是最常見的信用缺口,玉石再美,也會因瑕疵而失去價值。」-《最後下班的人先離職》
「她為什麼有事情總是在下班前才說?!」
這個念頭經常聽見,自己也曾經想過,
對阿,憑什麼?專注把自己的事情作完了,
然後下班前一小時丟個項目就突然說明天要,
去拖到別人的時間,怎麼好意思?
不管是在職場,還是生活中一定要特別留意的是
「時間管理,永遠是你的信用基礎。」
時間管理分成兩種,一種是管理好自己的作業時間,
一種是管理好彼此的作業時間,
作好前者,不但能獲得職場好人緣,也容易了解自身進度,
在其他部門發的需求無法負荷時懂得拒絕。
「盈不可久。」-周易
別讓自己成為什麼都接,卻什麼都作不好的爛好人,
這樣作可能短期會顯得工作能力強,
但機器在產能全開的情況下,
都得休息保養,才能延長使用壽命,
想讓自己工作狀態穩定,
就得儘量避免讓自己維持100%產能滿載狀態,
因為某天突然有一件無法拒絕的事情加上來時,
原本維持的平衡就很容易崩垮,
容易變成要給A同事的進度才作到7成,
B同事就跑來問你能不能給他工作進度,
結果B同事說自己的東西很急,請你先作,
就換成A同事跑來說怎麼還沒作好,
不是說今天就可以完成的嗎,我都已經答應廠商了。
能掌握自身進度時,就能在當上主管,需要管理彼此作業時間的時候游刃有餘。
以老闆希望中秋節A款月餅的行銷,
出現在自家月刊上的簡化流程來說好了
若是當統籌的行銷,你可能會遇到:
- 行銷(你)思考規劃主題、商品主打客群
- 發主題需求發給攝影部門拍攝商品圖
- 發主題概念設計出稿視覺
- 請B同事準備行銷文字稿
- 彙整校稿後,發給印刷部門
- 出刊後請相關行政至郵局寄送給月刊訂閱者
這過程中會需要瞭解各部門彼此工作內容,
並預估工作所需時程,
而這些「進度時程」在執行中的的反覆確認,
其實都是一次次的承諾,如果一次、兩次未能遵守時間,
其他能力再好,都不容易給人「值得信任」的形象。
《最後下班的人先離職》心得總結
職涯生活中很多人都很努力,
懂得掌握時程的人更能提升效率與產值,同時作到游刃有餘,
否則很容易讓自己蠟燭兩頭燒,卻在最後落得兩面不是人,
書籍中還有很多職場生涯中值得一看的的生存之道,
尤其適合剛出社會的新鮮人。
最後附上博客來快速連結:《最後下班的人先離職》